思怡范文网
 您现在的位置:思怡范文网 > 读后感 > 读后感大全 >  浏览正文

《静悄悄的革命》读后感

文章作者:思怡范文网 文章来源:www.j-house.com.cn

  其实,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向我推荐《静悄悄的革命》这本书了,只是不喜欢读教育理论类的书,所以一直到没有买,直到去年的暑假。一读才知,这哪里是理论书,这分明是指引我们奔向大海的圣经。里面所写的、所做的,正是我们实践中所缺少的。于是看了。摘了。思考。并试着写一些感受

  有人说中国的许多改革都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,开始无不轰轰烈烈,结局都是静悄悄:“封建王朝依旧在,只是姓氏改。”轰轰烈烈往往太激进,容易囫囵吞枣和浮于形式。

  新课改也是如此。最为显著的症状是新理论的引进,没有消化,很多都变成了“新名词”的引进,诸如什么主体啊,建构主义、多元智能等等。嘴上往往挂着这样的词,但仔细问问,却大多不清楚是怎么回事。

  以学生为主体,让学生自立、自律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标,这本身应该是没有错的,而在课改之初,主体得过了头,形成了主体性的神话。“而所谓“主体性”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、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,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、愿望、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,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“主体性”来实现的神话。”实际上,我也只是看这书才发现:“与这一神话不同的是,在欧美,“主体(subject)”这一概念是作为“家臣、从属”的意义来考虑的,这样一来也许就明了了。在欧美,神、自然、国家、真理、民众的意志等,由于成为超越自身的从属者,而被认为获得了“主体性”。学习的“主体性”要求的“谦虚”正是源于这样的“主体=从属”的思想根基。”正如书中所述,我们的主体,丝毫没有从属的意思。“我国“主体性”的意思,可以说,是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,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。这样的“主体性”不成了“我行我素”了吗?进一步说,这样的“主体性”难道不是丧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“主体”吗?”有相同的症状,可借鉴的地方就会越多。

  任何一阵风式的活动,特别是要强调政绩性的,都是带有囫囵吞枣和浮躁的毛病,需要我们慢慢的思考和沉淀。“学生自立、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,在与教材、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。 学习只在与教师、教材、学生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中,才能够得以生成、发展,儿童的“主体性”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,学生的需要、愿望、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。”我们的教学,应该并且只能是着眼于人的发展,所以现在的教学需要改进,但不能靠一剂猛药就能治疗,尤其是这药原来是能治标,并且只能是口服的中药,如果为了加快疗效而改成注射,往往是会要人的命的。教学理论也是如此,如果结合病人的实际去运用,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,否则的话,后果很严重了。书中所说的“今后的教学,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,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,向着活动的、合作的、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。”是我们教学康复的方向。慢慢走,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。


·上一篇:《优哉游哉》读后感
·下一篇:《童年的秘密》读后感
 相关文章 -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热门文章 - 看看大家都喜欢什么
· 《战国故事》读后感
· 《玩出来的科学家》读后感
· 《防微杜渐》读后感
· 《记住你能行》读后感
· 《望子成人》读后感
· 《红瓦黑瓦》读后感
· 《变身少年》读后感
· 《折断的鱼竿》读后感
· 《平凡的世界》读后感
· 《窃读记》读后感
· 岳飞传读后感
· 《哆啦A梦》观后感
· 读《藏羚羊的跪拜》有感
· 《睡美人》读后感
· 《祝福》读后感
· 《教育是慢的艺术》读后感
· 《黄金时代》观后感
· 《我在垦丁天气晴》观后感
· 《马兰花》观后感
· 《魔女幼希》观后感
收藏本站 | 网站地图 | 推荐好友 | 网站历史 | 广告合作 | 意见留言 |
Copyright © 2010-2016 思怡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:辽ICP备09017826号-1-3